-
让城镇融入绿色 我省垦区大规模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时间: 2023-12-26 09:17:26 | 作者: 水肥一体化
经过61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已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2007年,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24.65亿公斤,粮食商品率达到91%。
近30年,垦区源源不断地为共和国奉献了粮食,却并没有以毁坏生态为代价,通过一以贯之的植树造林,极大地优化了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并重、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至2007年底,垦区森林面积达1340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830万亩,全垦区有林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6.7%,区域森林覆盖率达19.1%。远高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等市农村的森林覆盖率。对此,省委书记形象地说“找农场不用问路,看绿化就知道。”如今置身垦区,的确会使人感受到一切都在林中:田在林中,路在林中,屋在林中,人在景中。
垦区大规模造林绿化从1976年建造农田防护林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在3500万亩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余个防护网格。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实施并完成了别拉洪河护岸林工程、黑龙江垦区小兴安岭区域农场群百万亩水土保持兼用材林工程、黑龙江垦区完达山区域农场群百万亩水土保持兼用材林工程、“350”建三江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骨架造林绿化工程、八五四农场平原岛状宜林地造林工程和垦区境内76条大小江河堤坝总长2556公里的防浪林工程等六大造林工程,到上世纪90年代末垦区消灭了荒山,实现了全面绿化。
随着森林覆盖率慢慢的升高,宜林地慢慢的变少,现在他们由造林转向了绿化,以绿色城堡、绿色通道和绿色长廊为主的“三绿工程”已完成50万亩,200个小城镇居民点绿阴覆盖,使垦区小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23%,绿化公路8000多公里,绿化堤防2000多公里。
垦区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减轻自然危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完善的防护林网与空旷地对比:防护林使粮豆平均增产15.2%,风速减慢48%,气温提高0.8%~3.6%,蒸发量减少7.5%,土壤含水量增加3.8%~4.3%,绝对湿度提高2.3%~4.9%,降水量提高5.1%。大规模营造起农田防护林后,垦区粮食生产从连年灾害减产中恢复过来,并与农业生产技术、投入、基本的建设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垦区粮食产量自1995年总产突破50亿公斤后,连续10余年来保持稳定增长,本世纪初突破了100亿公斤,去年达124.65亿公斤。
——有助于粮食品质提高和绿色食品的发展。由于防护林的庇护,使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逐步摆脱倒伏,授粉率大幅度提升,千粒重提高8%以上,作物颗粒饱满度显著提升,粮食品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垦区无公害种植达2860万亩,有机种植监测20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1000万亩,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
——促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了生活品质。大规模的绿化美化香化,使农场小城镇和居民生活区道路、塘坝、庭院、公共场所等面貌彻底改善,并建成了一批小游园和森林公园,形成了花、草、树相搭配的园林风景区,为我们正常的生活创建了优美生态环境。
——绿色银行蓄积大笔财富,为农场职工致富提供新的途径。830万亩人工林蓄积的3400万立方米活立木价值达200亿元。大规模造林绿化还带动了大农业中林产业的链条形成和后续发展,年综合产值达数亿元。林产品加工、育苗和林下经济在垦区蓬勃开展,同时兴办了1.5万余个家庭林场,带动了就业,成为农场增收、职工致富的产业基地。
——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森林的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森林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蓄水调洪、净化水质等方面作用巨大。前不久,河南省组成课题组,计算出河南4000万亩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2313.62亿元。简单地按森林面积比例计算,那么我省垦区1340万亩森林的生态价值将超过770亿元。
在长期造林绿化工作中,垦区人不停地改进革新、探索、完善,积累总结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好经验。
北大荒开发始于1947年。此前,森林覆盖率曾达34%,拥有大面积湿地。经过几十年的掠夺开发,到1978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7.8%。那时的垦区,电线杆子比树多,到处呈现毫无遮掩的“光板田、光腚屯、光杆路”景象。开荒最大的地块200公顷,最长的田垄超过3公里,风害随之而来。春天毁种三四成,夏天倒伏连成片,秋天大风捋子粒。
大自然的教训让垦区人认识到,农业离不开林业,林业是农业的屏障,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失去林业的保护,农业很脆弱,没办法实现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从那时开始垦区干部群众对造林绿化达成共识,30多年来,省农垦总局的领导班子换了好几届,十多人先后担任过党委书记、局长,但对造林绿化的重视没有变,抓造林绿化的力度没有变,对造林绿化的投入没有变。可以说,植树造林就像一根接力棒,在农垦总局领导的手中传递,在分局领导的手中传递,在农场领导的手中传递。现在,上任就抓造林绿化已成为垦区干部的习惯,每年坚持大规模造林绿化成为垦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垦区传统的一部分。
农垦几任主要领导一直强调“不抓林业的场长不是一个好场长”,“不尽植树义务的公民不是一个合格公民”,现在已经作为理念深深植根垦区干部职员心中。10年前,建三江分局的领导常说:“你让树倒下,我让你倒下。”现在建三江分局领导常说:“宁可少盖一栋楼,也要多栽一片树。”
北大荒开发的头32年,农垦没有过造林专项投资,造林数量不大。从1980年起,以场为单位,每年造防护林面积达到耕地面积3%以上的,总局每亩投资25元;达到2%以上的,每亩投资20元;不足2%的,每亩投资15元;完成林网化任务后造用材林、薪炭林,每亩分别投入25元和20元。专项投资,开启了农垦林业大发展的序幕。
农垦总局还建立了投入机制:即按计划每完成一亩造林,总局分三年给予40~75元补贴;农场每年按耕地播种面积每亩提取1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造林绿化补贴和护林防火费用;每年总局筹措800~1200万元资金补贴造林。
据统计,仅1982年~1992年,农垦总局林业总投入达到1.9亿元。2002年~2007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国家和农垦总局合计投资超过10亿元。现在,我省垦区要用三年时间,开展“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活动,实施绿色城堡、见缝插绿、绿色屏障和绿色产业工程,使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由23%提高到30%。今年是活动启动年,农垦总局一次投资1.27亿元,创了历史纪录。
多年造林,林业的经济效益也开始显现,各分局、农场已作为富民工程来抓,他们自觉从经营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投入。建三江分局从前年起每年每亩地提取4元,建立环境绿化基金,三年为林业建设投资8600万元。宝泉岭分局采取“五点”办法:即分局和农场投一点,受益单位筹一点,招商引资集一点,以资代劳顶一点,职工群众捐一点,5年直接投资1000多万元,间接投资3200万元,每年收取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00万元全部用于绿化和环境建设上。尖山农场近三年从农场利润中拿出500多万元搞绿化。而绿色草原牧场30年为造林投入3000万,基本都是农场自筹。
农垦总局从九十年代初就本着“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自费造林,鼓励合资、合作造林和营造还欠林。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管护的积极性。目前全垦区家庭林场总数达1.5万个,民营苗圃134个。
全面兴办家庭林场。对退耕还林全部按任务落实到人,政策兑付到生产队,造林承包到户,实行职工承包造林,一包30~50年,允许继承和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收益按二八或三七分成,个人得大头。
鼓励个人兴办民营苗圃。全力发展民营种苗业,并给予技术、品种和销售等方面的扶持,使民营苗圃成为职工致富基地。
鼓励营造还欠林。对农场挂账大户,划出一定宜林地让其自费造林和管护,待成林后作价转给农场抵原挂账。
尖山农场绿化树每1000棵承包给一户职工,承包者负责浇水、除草、防病防火、修剪等,成活率达到85%每年给800元管护费;绿篱每600米承包给一户职工,包种包管,一年付给管护费800元;闲置土地造林,每10亩包给一户职工,承包者负责造林、管护、抚育,验收合格一年付给管护费800元,间种收入归己,树木收益与农场五五分成。农垦每一个农场都推行了这样的政策,每一棵树都有人栽、有人管。
农垦总局造林落实责任制,每年与分局、农场主要领导逐级签造林绿化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行政责任书,对目标、任务和资金落实负总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除继续实行行政责任制外,总局林业局长与各分局林业局长签订了造林绿化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责任书,对质量、技术和服务负总责,由此全方面实行了造林绿化“双负责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秋季全方面检查责任书执行情况,兑现奖罚。
造林“三分靠栽,七分靠管”。建立了营林员制度,全垦区每个生产队都设置了一名专职营林员,负责管护、补植、组织施工等工作。营林员实行百分考核制,不达标要扣分,直接影响收入。
各农场普遍推行了森林管护责任制。胜利农场把资源管护责任和执法责任明确到各管护责任人,划分了五个管护责任区,五个管护责任人员每人负责一个责任区,每一生产队又配备了兼职护林员一名,层层建立了资源管护队伍。这五个管护责任区,分别由农场领导分片包干,层层签订责任状,并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作为各管理区、各管护责任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建立总局局长、分局局长、农场场长、生产队长护林防火“四长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联防责任制,建立联防区,农场与农场、场与队、队与队、场与县、场与林场、场与乡镇层层进行联防护林。建立了专业防火与群众防火相结合、四个层次的防火梯队。
开展大规模造林后,建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等任何林种,对造林树种、整地方式、栽植方法、栽植密度、幼林抚育等都有严格规定。造林前要选苗,一片地、一条林带栽的树要一般高,防止大苗欺小苗。移栽的过程中,实行“五不离水”:圃地假植不离水,包装不离水,运苗不离水,林地假植不离水,植苗罐不离水。栽植要“挖大坑,栽当中,提一提,踩结实,松一松。”
农垦建造农田防护林的时候,只有前苏联的“大宽林带、三段林型、紧密结构”技术能借鉴,经实验效果不好。他们聘请东北林学院教授组成课题组,经6年研究,1983年提出了“小网格、窄林带、良种化”的技术。占用耕地降到5%,防护效果很好,这一技术很快在垦区推广开来。选用的杨树品种也由小叶杨、小黑变成了自己培育的更优良的6502、垦杨1、垦杨2、垦杨3。
为什么农场公路两旁的行道树高大茂盛,没有豁牙?一看就能发现,他们跟别的地方护路林栽法不一样,他们护路林是路边“挖两沟筑一台”,树栽在台上,不会因涝而死,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
各农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造林,探索出了各自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适用技术,凡是被专家认定成功的,垦区就在同类地区进行推广,比如九三分局杨树埋根造林、八五八农场低湿地高台整地造林、荒山机械开沟整地造林、建三江分局两沟一台营造防护林、八五四农场岛状林地双垄双高台造林、江河堤坝防浪林技术等等。防浪林,这是垦区首创的一个林种和技术。大棚育苗技术、覆膜造林技术、农防林更新技术、大苗移栽技术、水田防护林营造技术、杨树混交丰产造林技术、各类营区高标准绿化设计与栽植配套技术等也在全垦区得到全面推广。
垦区至今已推广林业先进的技术二十余项,使垦区林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造林绿化标准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垦1979年下发了《关于造林政策和造林验收制度的通知》,从检查验收环节完全解决保存率低的痼疾。建三江分局林业局吴文广、二九〇农场林业科长张新民回忆说,这个“农垦256号文件”规定的验收标准高、搞连坐,想不按高标准栽树或者虚报造林面积根本没办法蒙混过关,太厉害了!除了株距、行数、成活率指标外,农田防护林每平方米杂草不能超过10株。头一年冬天总局林业局下去检查验收农田防护林时,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验收组的同志扒开积雪,查草根数每平方米有多少杂草,好多农场和分局都没有通过验收。因为总局检查验收是抽查10%,如果抽查的地块不合格,整个农场就不合格,连累整个分局也不合格。通不过验收,就拿不到总局的造林投资。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总局检查验收的时候,专挑边远难走的地方检查,有一次为了检查山河农场一块林地,大家徒步走了25公里。不走过场、严格验收,让造林无法应付了事,提高了造林质量,也杜绝了虚报瞒报。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实行了造林绿化三级检查验收制,采用了先进的GPS动态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面积输入微机,标注出各年度退耕还林地块、位置、类别和面积,从根本上杜绝了虚报。
通过推广先进造林技术,实行严格检查验收,全垦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超过了90%。
已经退休的两任农垦总局林业局局长穆玉盛、王景权不约而同地提到:成立农垦林业学校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垦区大规模发展林业急需专业人才,可是当时学林的大中专毕业生很难来到农垦。1979年,农垦总局成立林校,培养了3000多名留得住、用得上的林业人才,至今仍有1500多人在垦区各级林业部门工作,成为垦区林业技术骨干。后来,又在农垦干部管理学院开设林业大专班,学制两年,培养了200名在职脱产林业干部。农垦总局还鼓励林业干部带薪自修本科学位。目前,垦区林业系统已拥有两名博士。
1980年总局、分局、农场三级分别设立林业局、林业处和林业科,后经多次机构改革,从始至终保持了林业机构的稳定。整个林业系统管理人员只有980人,繁忙而高效。他们了解林业政策,掌握林业技术,熟悉垦区情况,很好发挥了参谋作用,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造林绿化苗木先行。他们从规模、布局到品种都进行了科学规划,形成了以重点苗圃为龙头,以民营苗圃为补充的育苗体系。确定了绥滨、八五五、红兴隆局直、长水河、格球山、大西江、七星泡、克山、柳河、和平等十个重点苗圃,以培育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杨树、水曲柳、沙棘等造林树种为主,大力提倡棚室育苗,容器育苗,为其它苗圃育苗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垦区民营苗圃达134个,以培育绥李、友谊梨、农垦系列杏、123果和绿化苗木为主,已达到垦区总产苗量的1/4。2007年全垦区育苗面积达4万亩,可为明春提供造林绿化用苗2亿株。
今年,农垦总局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16个存续农场的苗圃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品种,扩大数量,保证每年向地方输送1亿株苗木,支持全省绿化。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农垦人有的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上世纪80年代,年均造林50多万亩,最多的1984年造林93.4万亩。上世纪90年代,年均造林20多万亩。投资少,任务重,困难多,没有北大荒精神支撑,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据了解,垦区的800多万亩人工林中,70%是像造林英雄孙俊福这样的专业林场林业工人营造的;另外的30%,大多是农场职工只拿少量补助栽植或义务栽植的。这些国有林,都是农场职工的劳动积累。
农垦的各级领导为官一任,栽树一方,造福后代,不搞短期行为,不重眼前利益,体现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绩观。各农场都是“一张图一支笔、一个规划干到底”,一任任领导接力完成造林绿化的目标。绿色草原牧场处于西部风口,原来森林覆盖率只有0.1%,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上世纪80年代场领导提出规划,要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经过几任领导和职工艰苦努力,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
十万转业官兵、生产建设兵团的现役军官给农垦带来了军事化的作风,采访中许多人提到,具体的体现就是组织化程度高,纪律性强,令行禁止;不怕困难,能打硬仗;雷厉风行,务求高效;不尚空谈,求真务实。这就是农垦作风。垦区每一项造林规划、任务一下达,马上就能变成基层的行动,而且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上世纪80年代,洪河农场全体职工上阵,一天完成场区绿化,一周实现农田林网化。二九〇农场去年在28公里公路两旁种植樟子松和樱桃等护路林,碰上了严重干旱,他们就每隔500米打一眼井,打了56眼井,给树浇了6遍水,苞米长得没有桌子高,但护路林长得很茂盛。采访中,我们体会到,关于农垦作风其实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高效高质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