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生态学发展现代农业
时间: 2023-09-20 00:37:10 | 作者: 水肥一体化
中央国务院出台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两会”期间,发展现代农业问题依然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闻大中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现代农业建设还要考虑到利用生态学原理,即通过农业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发展这种关系来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同时达到环保、可持续发展、循环高效等多种目标。
据了解,中国传统农业已经利用了很多生态学的原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南方地区有丰富的河流、池塘、水田等资源,同时也不乏旱地。当地人挖池塘养鱼,用挖出的土种桑,桑叶养蚕,蚕粪、蚕沙喂鱼,鱼粪作为肥料壮树,然后桑叶再养蚕在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时代,完全靠有机食物链似的循环,维持一个很高效的经济。
但是这种农业所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只适合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面对现在我国13亿的人口,农业必须寻找新出路。
闻大中解释说,虽然传统的生态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水平生产力,但是这种思路、内在的道理在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时是很值得借鉴的。
他说,现在在一些农村实行的免耕法,就是生态农业原理在经济发展新形式下的利用。免耕法顾名思义,即播种时不耕地,在地里用播种机豁沟,把种子化肥等播下去,并适当撒些除草剂以控制杂草,一直到作物成熟都不会对其耕作。收获的时候,机械化的收割机把籽粒收走,然后将秸秆打碎铺在土地表面,不翻耕,下茬作物种植的时候继续在铺有残茬的土壤中播种。跟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贴近土壤的一部分残茬开始腐蚀、变成有机质,接着次靠近土壤的残茬继续腐蚀。第二年,新的秸秆又铺上了,继续腐蚀,变成有机质,年复一年,长期这样做,就可以把这些残茬回归到土壤中,以形成一种平衡。这实际上就是仿照自然的做法,天然的草地到了秋天,草会枯萎死去,枯萎的草叶经过一段时间会变成腐殖质,年复一年,草原表层的土壤会变得很肥沃。
闻大中介绍说,免耕法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使土壤表层达到肥沃、松软、生物活性高、微生物分解能力非常强的效果。他强调说,不翻地、不动土壤,也可以有效的预防水土流失,以保护环境。与传统的焚烧作物秸秆相比,粉碎秸秆可以挽留焚烧过程中损失的氮肥,以减少因为施氮肥而导致的能源浪费和土地、水资源的污染。
“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我们的ECO尽可能地不要太开放。”闻大中在谈到循环系统的时候强调。
他认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可以相互配合,一个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粮食,同时也可通过秸秆、粮食养殖牛羊等牲畜。系统中,经过牛羊的转化,牛肉、羊肉、牛奶等产品投入市场;动物的粪便可当作有机肥料返回农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虽然,系统中输出去的东西是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都很高的肉、乳,但从物质的量上来讲,这些输出物质的量较少,大部分的东西还留在农业的系统里参与不断的循环。这样的循环系统是开放程度较小的。
他说,如果我们把粮食运走,秸秆拿到市场上卖掉可利用的产物都输出去,系统就会变得很开放。当我们要继续维持生产时,只能从系统外投入大量的化肥及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这样会增加维持系统的难度和成本,这就是在农业中需要仔细考虑的循环思路。现代农业也要借助循环经济的思路,把生态思想与经济的思想结合起来,发展出新的模式。
闻大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产业来支撑,没有产业它就像空中楼阁,只有产业发展了,新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社会每个方面才会有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始终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