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国工匠|获8项国际专利的宝钢老师傅:从技工变成专家_植保打药机械_乐鱼vip下载/乐鱼体育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18329589137

  • 寻找大国工匠|获8项国际专利的宝钢老师傅:从技工变成专家

    时间: 2024-04-16 12:09:07 |   作者: 植保打药机械

      上海宝钢有一名专家型工匠,他是宝钢热轧厂的技能专家王军,他的创新成果每年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亿。

      自1987年从技校毕业,王军在宝钢待了三十年,从技工“小王”变成了“王专家”。至今,王军已获国家专利208项、PCT国际专利授权8项,并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总计获国内外发明展获奖35项,其中金奖16项,近五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而由他创建的“王军创新工作室”获国内外发明奖87项,近五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3亿元。

      近日,澎湃新闻()来到位于宝钢股份热轧厂区的“王军创新工作室”内。这间工作室空间很大,两个书架上堆满了关于“机械设计”的书,证书和奖杯摆满了两个壁橱,其中有王军的个人荣誉,也有工作室的集体荣誉。

      这些证书见证着王军的成长,每一本都能说上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连缀成篇,展示了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一名工匠,一位赫赫有名的老师傅。

      1987年,王军从宝钢技校钳工班毕业,被分在宝钢2050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班。那是一个辅助岗位,尽管王军当时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八级钳工,但他决心也要做一名优秀的剪刃组装工。

      刚进厂时,王军并不明白创新是怎么回事,除了脚踏实地干活,他还充满了好奇心。当时,热轧精整线正处于开工调试阶段,王军每天早早赶到现场干活,跟在外方专家后面问这问那。

      一次按计划更换剪刃后,作业长发现钢板剪切效果不好,调整后依然没有改进。年轻的王军主动请缨。他轻松地在机架上拧了几下螺丝,开机一试,成功了。当时,大家都很惊讶王军如此“聪明”。原来,王军平日里跟着外方专家学习,了解到不一样的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当日需要剪切的钢板比原来的要薄,所以只要调整螺丝缩小剪刃间隙就可以了。而这件事也给了王军启发:要把活干好,光有蛮力不行,必须动脑筋。

      那时的宝钢还处于成立初期,先进的技术都由德国专家掌握,一般都是外方专家怎么说,中国工人就怎么干。不过,王军总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有一次,王军和同事一起用了整整一天将一个机架的剪刃装好,累得快趴下的大伙正准备下班回家。可这时,德国专家葛纳德带着翻译找到王军,告诉他,之前安装的机架因为设计问题全装错了,麻烦各位重新组装,递给他一条万宝路烟聊表歉意。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工作,王军带领班组马上返工。

      而这件事也让王军第一次感到德国技术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但他无法从原理上弄清楚。为此,他决定在工作之余要去充电:“我就觉得要去学习,必须在理论上专业,才能线年,王军报名进入同济大学夜大学习,后又念了专升本,“八年抗战”才终于圆了大学梦。“读夜大的时候,教授问我,你在一线工作,学这么多理论有用吗?我说太有用了,在现场处理问题的时候,每一门课都是我的解决手段,都是处理问题的技术思路。”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王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诞生了,“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需要一个半小时,采用这种先进操作法后,一个人只用半个小时就行了。”紧接着,他的第一个专利“纵剪机架用割圈”很快诞生了。

      王军说,他一直工作在一线岗位,宝钢的车间生产岗位实践为设计创造提供了实验条件。“岗位工人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就能一直在改进优化和在线实践自己的思维和创意。”对王军而言,现场操作结果往往比实验数据更有说服力。“我们比科学家的试验条件还好,一线岗位就是我们的实验室。”

      2008年,王军试图攻克“热轧层流冷却均匀”技术,这项技术之前只被德国和日本两国所掌握,若要把它完全引入国内,需要耗费资金2个多亿。有一天,王军摸索了一阵后,自认为可以攻克这项技术,便向公司提出了立项申请。

      与此同时,公司的专家纷纷劝他不要碰这个课题——因为这是世界级难题,一位博士更是拿出先前实验失败的数据和大量资料好言相劝,万一过程中出现失误,生产线停下来,损失无法估量。而王军却坚信自己能。即使项目实施期间,王军身边也不乏质疑声:“一个搞设备的还想主导工艺?”

      王军拍着胸脯顶着压力把项目做了下来。“热轧层流冷却均匀”技术进入组装期时,两个多月的超负荷工作让王军发起了高烧。为了不影响进度,王军每天在医院吊完针后,便立即赶回施工现场。工程完工一个月后,有一天王军在湖边走着,一颗牙齿突然从嘴里蹦了出来。医生告诉他,这是过度劳累造成的。

      王军最终攻克下了这项技术。据悉,这一个项目只投入了近千万元,而它所能带来的效益十分巨大,除了能提高钢材成材率,还能节约水电用量,减少污水处理,环保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后来,这项技术成果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6项,获得国家发明金奖2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

      在宝钢热轧厂,王军除了是一名积极投入科研的技能专家,他还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将自己创新的心得体会和技能传授给别人,帮助许多年轻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优秀“工匠”。

      王军曾有一名爱徒,人很聪明,但是缺少吃苦精神。王军主动和他结对子,在他的“逼迫”下,小伙子成长很快,考出了高级工。王军告诉他,在宝钢,技术考试没有创新成果,一票否决。“创新必须自己摸索,我不会为他打招呼,也不会用我的专利给他挂名。”王军对徒弟的教导有原则,也教会了年轻人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工人,2000年宝钢热轧厂成立了“职工创造协会”,王军成为创新领头人;2008年,又成立了“王军创新工作室”,目前该工作室有20名成员,以一线工人为主。近几年,工作室已培养出4名工人发明家。王军工作室连续十二年获宝钢创新排名第一,共获专利679项,获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7项,近五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3亿元。

      “如果我们搞设备的不去研究开发,仅仅靠操作技能,宝钢的热轧技术永远不可能处于领头羊。”王军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走上岗位成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