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敌昆虫防优于治
时间: 2023-09-14 14:50:45 | 作者: 乐鱼vip体育平台
当下,随着时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转变,作为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蔬菜的安全性更需要我们来关注,这就对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获悉,北京市科委2014年支持北京市植物站、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实施的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天敌昆虫产品应用与示范”已取得很明显的成效。该项目针对北京市蔬菜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以5种果菜(番茄、黄瓜、茄子、椒类、草莓)及十字花科蔬菜等为代表,构建以天敌昆虫为核心的蔬菜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以天敌昆虫应用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解决害虫抗药性及疑难害虫防控的优势,能够大幅度降低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北京市植保站生防科副科长侯峥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蔬菜种植国家。2014年,设施蔬菜面积已达386万平方公顷,蔬菜产值已超过7000亿元,已成为许多区域农业的支柱产业。
就北京而言,2014年北京市主要农作物种植培养面积为粮食12.0万公顷,蔬菜及食用菌5.7万公顷,瓜类及草莓0.6万公顷;2014年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8万公顷,设施农业播种面积3.8万公顷。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蔬菜生产的品种和产量得到迅速增加,但同时也给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和危害的生态环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张帆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由于蔬菜生长周期较短,害虫发生的种类多、危害重,目前既能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又符合食品安全生产规格要求的防治措施非常缺乏。“化学农药仍占较大的比重。”
以北京为例,在2014年全市蔬菜病虫害防治采取的措施中,使用化学防治面积为630.9万亩,生物防治面积仅为83.54万亩,化学防治占比86.76%。据调查显示,仅北京市叶菜类蔬菜每年施药4~8次,设施蔬菜全年施药最多可达60次以上。
近年来,因农药残留超标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超市果蔬农药残留”“农药鸡尾酒”“毒韭菜”等事件社会反响强烈,暴露出当前蔬菜种植过度依赖农药、替代技术缺乏等深层次问题。
同时,“2015年测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化学农药使用后,仅有5%沉积在作物上,80%以上的农药扩散到了空气和土壤中。”侯峥嵘表示,如不采取比较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必将对土壤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治理化学农药污染不仅要逐步减少其使用量,更需要寻求优化升级与替代传统防治方法的技术。受访专家觉得,引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天敌昆虫新产品、新技术是源头治理的重要手段。
记者了解到,天敌的应用是生物防治技术中的重要手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释放天敌为主体的生物防治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农作物害虫防治,成为有机农业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方面必不可少的技术依托。
在侯峥嵘看来,这种“防”的效果,无论是在投资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实际上优于和大于“治”的效果。
“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重在预防,这需要在应用天敌昆虫之前对害虫的发生范围有准确地预测,同时,在其防治害虫的速效性上,不如化学药剂见效快。”侯峥嵘进一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几十年来,我国生防学科的发展把引进外来天敌昆虫防治外来有害生物、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放在首位,大力开展机械化繁殖优势种天敌和工厂化生产微生物制剂的研究,形成了我国的特色。”侯峥嵘说。
近年来,我国在果园、小麦等大田作物生态系统中增加功能性植物,为害虫生态调控提供保障,但有学者表示,设施蔬菜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局限。
该课题组经过两年的时间探索创新,建立了6条天敌昆虫生产线亿头,在天敌昆虫产业化及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6种天敌产品田间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形成了天敌产品应用作业规程及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技术体系。
在天敌昆虫应用方面,课题组在北京市8个区县建立了生物防治示范区15个,示范面积5090.64亩,辐射面积8万亩;在核心示范区内实现了蔬菜全生育期应用天敌昆虫产品防控主要害虫,防治效果在75%以上,全程无化学杀虫剂投入。
据悉,北京市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占地面积为1.8万公顷,“而目前我市天敌的应用面积覆盖度不到20%,因此推广前景很广阔。”侯峥嵘说。
据介绍,目前国际上天敌昆虫使用最多的还是在温室蔬菜和花卉上,占天敌昆虫总产值的80%以上。
“生物防治的商业化进程也在迅速推进,国际上天敌昆虫繁育和商品化生产与应用成就已极其显著。”侯峥嵘介绍,从1968年欧洲仅有的两家小型的天敌生产商,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天敌公司达200多家,已经商品化生产的天敌和授粉昆虫已有150多种。
“但我国的天敌昆虫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总体上讲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受季节性影响,技术服务落后。”张帆坦言,无论是天敌种类还是天敌生产规模,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精品化、无公害化趋势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天敌资源丰富,但国内天敌昆虫的研究多集中在生物特性、捕食功能研究等方面,能够工厂化的天敌产品品种类型较少,对天敌昆虫应用技术生产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单个天敌品种,缺乏集成配套技术。
随着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断成熟,国内天敌昆虫人工饲养开始走向规模化、商品化。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天敌昆虫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了利用柞蚕卵、米蛾卵、人造卵繁殖多种赤眼蜂的技术与工艺流程,研制出了规模化繁殖天敌昆虫的多套机械化及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并已成功建立生产线。
在张帆看来,天敌昆虫产品的产业化需瞄准当前及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无公害食品必需的关键技术,并在原有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天敌昆虫扩繁的技术体系。
而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用天敌防治害虫,虽然持效性非常好,但由于释放初期对害虫控制的速效性不如化学药剂,所以在推广时存在一定难度。
“这需要植保推广部门加大对农民生物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农民明确生物防治过程中天敌和害虫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并指导好农民在防治适期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侯峥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