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ewtrust168.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ewtrust168.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ewtrust168.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ewtrust168.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_乐鱼vip体育平台_乐鱼vip下载/乐鱼体育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18329589137

  •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

    时间: 2023-11-08 08:09:27 |   作者: 乐鱼vip体育平台

      从目前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在农业中普遍的使用机械和电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园林化、水利化。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以此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尽管机械化并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化。农业电气化是指农业中普遍的使用电力从事生产的过程。农业电气化实质上是以电力为能源的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高级阶段,要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没有电气化是不行的。农业机械化、农业自动化不能离开农业的电气化。农业水利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工程和设施,调节和控制农业用水,达到兴水利、除水害,创建高产稳产农田,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园林化就是对土地的利用做全面规划,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为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创造条件,并使我国农村的自然面貌、农民生活环境变得日益美好。

      (2)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含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新产品产量、提升新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先进科技不断应用于农业的过程,逐渐完备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逐步的提升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包括: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为种养殖业培育出高产、优质、种类多、适应和利用自然能力强和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利用土壤肥料学的成就,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防止动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运用耕作栽培学、畜牧学和水产学等科学技术,建立先进的耕作制度,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和饲养管理方法;积极地研究和运用其他各种现代化技术,诸如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等,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现代化水平。

      (3)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来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所有的环节,必须和社会上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领域的国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特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4)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仅不能重蹈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旧辙”,而且应当一开始就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基本准则。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一要严控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二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三要发展生态农业,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四要全力发展林业,真正把林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和加强。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下方针政策:

      (1)一定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体制,是20多年来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实践证明,它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国外发达国家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于以人力畜力耕作为主的农业,也适应于以机械耕作为主的现代农业。因此,如何既不改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慢慢地发展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2)必须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学技术化。没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只有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要在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

      (3)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符合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因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

      (4)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把现代工业、商业乃至运输、金融、保险等产业同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共同体,使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和一体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并形成一套从生产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管理体制和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地开拓市场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5)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坚持国家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产金额的投入。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后盾,由政府给予大量的投资支持和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补贴。我国虽然从理论上已确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始终没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远远少于农业对国家的贡献,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民不仅要做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者和国家工业化的奉献者,而且要做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建设者和所需资金的主要积累者,这可能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中很少有的。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投入能力。

      (6)要以加强基本的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不仅要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等农业现代化的硬件建设,而且还要加强产业化组织等农业现代化的软件建设。“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一定要通过产业化的链条,通过种种新型的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将农户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

      (7)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逐步的提升,必然有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必须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要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有步骤地发展中小城市,适当发展大城市。

      (8)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实现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受资源环境,又受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约束。因此,我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老路,一定要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至2001年底,我国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机械总量为1434.65万台;联合收割机28.3万台;排灌动力机械1506.13万台;畜牧业机械260.90万台;农用运输车869.24万辆;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5041.72万千瓦。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是较低的。据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引自国际粮农组织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拖拉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19.1,亚洲平均为13.9,我国为5.4,印度为8.6,埃及为31.9,巴西为15.1;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收割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3.1,亚洲平均为3.8,中国为0.9,印尼为18.0,巴西为1.0,美国在1940年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的因素有: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业而不足时,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于我国非农产业不够发达,以及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至1999年,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仍高达50%,且近两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不降反升,总量达3.5亿人以上。②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我国农民平均每户经营耕地1990年为10亩,1999年下降为8.8亩,劳动力平均耕地1999年为3.65亩。在这样的空间上是难于推进机械化的。③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生活消费支出为1741元,平均每户结余2500元。如果考虑到收入差距、农机养护使用支出等因素,则大多数农民还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④农业电气化滞后。到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而机电灌溉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7%,占人口70%的农村用电量仅为2173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17%。⑤农民文化水平低。据统计,2000~2001年我国小学毕业生有1900多万人,约有200万人没有完成初中义务教育,估计占10%(还不包括中途退学、辍学的数字)。这样的教育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是:

      (1)要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由生产环节向生产全过程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办好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好商品生产基地,由农工商发展模式(生产什么,加工推销什么)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和营销服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不仅要增产,还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实现增收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机制。

      (2)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等等。农业机械化结构可以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需要,扩大内需,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还要与加入WTO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做到:①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发展小麦、水稻、大豆和优质、专用、高效粮豆生产机械化,逐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鲜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为提高粮食品质服务;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着力推进品种工程、优质饲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鲜储运工程、质量检验和卫生安全工程的农业机械化及其信息服务网络现代化,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世界资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②要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要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依据市场需求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③要从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化由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向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于小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大中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3)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地区农业机械化。目前,华北、东北、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稻麦两熟区较高,中南较低,西南最低,地区发展差距较大。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地区,要充分的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动作用。其次,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再次,要支持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流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最后,西部地区要着力推进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和加工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械化。

      (4)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坚持自主研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农机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要集中力量解决紧缺农机产品的关键技术装备,加快农机装备更新发行和升级换代;加强农业机械技术质量监督保证工作,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深化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5)建立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条件。第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开展土地流转,慢慢地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第二,要通过扶持农业服务企业、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第三,要逐步形成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第四,要逐步深化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发展的策略、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农业机械化基本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上来。

      生物技术的突破是从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始的。从那时起,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基因分离、扩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生物界正将研究重点由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将发挥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技术首先在农业育种上引发了革命。常规育种技术主要是依靠育种家的经验,对农用动植物作表型选择,只能利用有限的杂种优势。生物技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实验室操作;可以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也就是在所有物种间进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能够直接进行遗传改良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可以极大地扩展生物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利用,创造更为适合人类需要的新的物种,这是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一次伟大革命。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等,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种类正在持续不断的增加,播种面积迅速增长。

      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正在掀起农用生物制剂产业的一场革命。新一代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活力,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福音,有助于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我国农业在生物技术上,特别是农作物基因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应根据真实的情况,加大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全力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是利用光热水气土等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一种产业,因而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行业弱势的有力武器。

      (1)农业专家系统(AES)。农业专家系统是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国从1992年开始组织农业专家系统地研制和应用,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与地方合作,在北京、吉林、安徽、云南建立了4个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区,“九五”期间优先选择了水稻、小麦、玉米粉、棉花、大豆作为主要的示范作物,并正逐渐向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专家系统的智能化和本土化程度,利用互联网传送和PDA走到田间将成为一种趋势。虚拟技术正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如能引入农业专家系统,即可以形象地描述专家的系统推理和辅助决策,进行农田作物种植和畜禽饲养的生态和生产设计,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平台。

      (2)网络技术。网络技术能弥补农业分散与闭塞的弱势。我国90年代中期起步,现有综合农业网站40多个,种植业网30多个、畜牧业网站台15个、水产业网站17个、地方性网站100多个。光纤化和宽带化的国家网络建设为农业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但农业的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用户素质和培训等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长期的任务。

      (3)精确农业(PA)。精确农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农业,又称“3S”农业,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上的应用。RS技术可大范围的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作物面积估算、作物长势监测,作物产量预报和农林牧业灾害的监测等每个方面。GIS是一项关键技术,它起着纽带作用,将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RS和GPS等技术联系起来。GPS在我国农业领域也有应用,如喷撒农药的飞机和沿海捕捞的船只上均采用了GPS,但在农业耕作方面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为跟踪世界农业先进的技术,国家已拨款2500万元,在北京地区设立精确农业装备示范农场。

      (4)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用人工控制环境因子的方法来获得作物最佳生长条件,进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延长生长季节的目的。80年代以来,由于全面开发温室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代替设施栽培最新发展的现代温室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无人化的全自动植物工厂。我国目前设施栽培综合环境控制技术水平低,调控能力差,并且以单个环境因子的调控为主,带有综合环境自动控制的高科技温室还主要靠从外国引进。

      (5)农业气象,早在1986年,美国环保局就开展了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人类环境(包括农业)的影响评价研究,1990~1994年间组织了27个国家的科学家,就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做评估。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与联合国环境署正携手研究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各国农业和陆地、海洋ECO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成果,他们将其研制的“水稻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与各种大气环流模型耦联,用来分析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潜在影响。辽宁省用秋温自变量建立了玉米生长动态统计模式。总起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与现实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1)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水平。要对现有研究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构建起结构符合常理、布局恰当、精干高效的现代农业研究体系和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体系。在新体系建立上应考虑:第一,稳定和改善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育种体系,促进新品种、高质量品种、有突破性品种的产生;第二,加强和扩展生物技术探讨研究体系,运用基因工程,在育种、植保、环境、食品等多方面出新技术、新产品,使农业高新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第三,新建或拓展农产品加工研究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发展和整顿科技产业体系,使其向企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第五,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第六,按农业区划设置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业科研体制,明确研发课题及领域。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应成为全国综合性的农业研究中心,优化学科结构,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着重研究解决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2)广开筹资渠道,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要建立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拨款制度。第一,随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慢慢地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投资比重,达到占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要从国家增收农产品技术改进费、耕地占用费、畜禽屠宰税和粮食发展基金中,提取1%~5%的经费,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等。第二,在各级财政支出中,要规定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第三,农业科研机构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增收创收。

      (3)培养跨世纪的农业科技队伍。要通过进修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和科研能力,建立继续教育和定期进修制度。特别要加强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倡到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新问题,出国进修、考察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提高科技水平。农业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为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输送跨世纪的人才。

      (4)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条件。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要对重点实验室进行整顿、完善和更新。在配备常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配备大型仪器和成套设备,实现实验研究手段现代化,继续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科研机构的试验场、基地,要统一规划、合理地布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各项田间作业机械化、系列化,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

      第一,各级政府要保证对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要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

      第二,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道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当继续坚持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路子。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农技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要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创办站办农场、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搞好各项服务。

      第三,坚持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要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广泛实施“种苗工程”,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实施农业“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积极推广农业“三新”技术,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争创“名、特、优”品牌,搞好品牌品种的标准化建设;坚持试验示范,努力探索和实践,发展新的效益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