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萧县:农田水利建设“一米通”百万亩丰
时间: 2023-10-25 23:05:13 | 作者: 乐鱼vip体育平台下载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丁里镇浮绥村田间水渠开挖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正在现场指挥农田水利建设的萧县农发中心主任王向阳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来,萧县注资6亿元,打通108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米”,疏浚排水沟渠849.63公里,建设排水暗涵和衬砌沟渠67.58公里,建设桥涵闸6606座,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使得萧县连续两年实现粮食单产和总产双丰收双突破,实现了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几何倍增。”王向阳说。
对于皖北粮食大县萧县来说,如何在充分的利用耕地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多方受益?当地2020年来在积极地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交出漂亮答卷:创新开展了小田变大田、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多项农田水利建设改革,对多种粮种好粮进行了有益探索。
“今年胡萝卜亩产量预计能达到10000斤。”正在千亩优质胡萝卜基地察看萝卜长势的萧县丁里镇河头村党总支书记刘海浪说,“看这胡萝卜长势,全村3000亩萝卜总产量有望突破3000万斤,预计总收入将在3000万元左右。”丰产的取得,得益于萧县实施的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
“开挖行政村之间堵塞的排水沟,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米’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难题。”丁里镇镇长谷海粟说,“打通阻水点势必会影响下游村村民利益,搞不好会引起下游群众强烈反感,造成群体矛盾。”为完全解决这一难题,该镇专门成立了农田水利建设领导组、政策宣传组,实行现场办公制,推行“一事一议”处理问题办法,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有镇党委支持,有项目资金支撑,一下子增添了我们挖通排水沟的信心。”刘海浪说,“我们村干部主动和镇水利站沟通,精准查找出堵水原因、用情做通村民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村干部在碰头会上当即决定立马开工。清障组、开挖组、技术组、后勤组随之成立。第二天,各组全部进入工地。3天时间,赶在夏季暴雨来袭之前,一条宽3米、深2米、长近3000米的排水沟顺利竣工。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我们村的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工程仅用10天时间就全部高标准完成!”
萧县农发中心主任王向阳介绍,农田水利“最后一米”是打通堵点、使大中小沟相衔接、畅通农田灌排系统的重要工作。为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该县成立了县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一盘棋”统筹把控,构建了“县委政府统揽,部门协调配合,乡镇靠前指挥,村级参与落实”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把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作为财政重点保障事项,在足额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金融支持、社会投入。推进中,萧县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状况,以河道、大沟水系为单元,开展灌溉、防洪、除涝、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重点对支渠到田间的灌溉系统和田间到大沟的排水系统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治理,使农田渠渠相连,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道,实际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萧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欧阳宁介绍,2021年以来,全县疏浚沟渠1748公里,打通108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米”,亩均粮食增收100斤,累计增收1亿多斤。
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激活农业生产力,做到稳面积、提产量,萧县在项目管理和土地整合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萧县在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采取公开对外招标与“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镇村自主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领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等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项目带动,融合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萧县建立完整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全方面实施第三方全过程工程质量检验与巡查制度,确保项目工程按时高质量完工。在工程的建后管护上,落实镇村主体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谁所有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实施业主负责制、承包租赁、专职管护员网格化管护等模式,鼓励受益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自愿参与,保障工程管护常态化和效益持久化。
“今年春季遭遇干旱天气,干旱不但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我的100亩小麦还长势很好,实现了亩产1200斤的大丰收。”萧县官桥镇前白村种粮大户王宝强说,这得归功于土地平整工程和“小田并大田”改造。
官桥镇党委书记刘先锋说到“小田变大田”的好处时这样归纳:通过土地平整,田埂垄沟复耕、废弃沟塘治理、生产道路整合,零散边角地块得到利用,普遍增加4%-12%左右的耕种面积。耕种条件的显著改善,大幅度的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低产低效田明显减少。
萧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欧阳宁在介绍“小田变大田”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时说,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造,实现了田块成方、沟渠成网的大农业格局,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加速了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慢慢的变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农户既能够得到土地流转费用,享受不同利益分配机制带来的分红,还可以助力“小农户”衔接上“大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赋能。同时,村集体将增加的有效耕种面积作为集体资产,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惠及农民。
萧县农发中心工作人员孟祥磊掰着手指算了一下账,两年来,全县通过项目带动“小田变大田”面积达到3.7万亩,年增加粮食产能740万斤。
初冬时节,萧县丁里镇张山头村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中,绿油油的麦苗铺满田野,田坝中间新建成的机耕道四通八达、直通田头,排灌渠道相互连接、贯通河道。正在田里查看小麦长势的种地大户胡祥对新修的机耕道和水渠赞不绝口,认为这为机械化和排灌提供了很大便利。
“机耕道建成后,我们都是开着小货车运送肥料和粮食!”胡祥所说的机耕道是萧县2020年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
去年以来,萧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实施农田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宜机化工程、农田防护工程、耕地地力质量提升工程等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从而更便利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功能,使其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
据萧县副县长李红玲介绍,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萧县把快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高质量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等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二五”以来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2.88万亩,今年底还能新建成3万亩,累计建成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9.4%,土地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升。
萧县一系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力举措,较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步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确保了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产能,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确保了饭碗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侯显华)
如何在充分的利用耕地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多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