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转撂荒地种田每个环节均由专业团队完成:90后夫妻“点单式”打理万亩粮田
时间: 2024-03-23 18:59:09 | 作者: 农业智能
原标题:流转撂荒地种田,每个环节均由专业团队完成:90后夫妻“点单式”打理万亩粮田
在一望无际黄澄澄的麦田里,贺迎新和潘培嗅到了麦香。再过半个月,这对小夫妻将迎来涉农之后的第一个收获季。
摘下遮阳帽的潘培,额头显得有些奇特:额头上方雪白,额头下方的脸部黑红。去年5月起,出生于1990年的潘培与丈夫贺迎新先后在黄陂区蔡家榨街道和六指街道流转了一万亩撂荒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仅添置了一台拖拉机和一架无人机,这对“90后”小夫妻却将近万亩粮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是一种轻资产、重运营的种田模式。”贺迎新说,他们在开荒、犁地、旋地、播种和收割等阶段,分别引入专业农机团队进行机械化作业。
4月30日上午,黄陂区六指街道上杨家垱的一片土地上,三台旋耕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平整土地。道路另一侧的田里,犁地机的旋犁扎进泥土里不停翻滚,一排排泥土松散开来。远处,两台挖掘机正舞动长臂清理着撂荒地里的杂草。
田间地头,潘培熟练地指挥着车队,安排着农事。而在一年前,小两口都还是“种田小白”。
去年春节,在家居建材行业打拼十几年的潘培和贺迎新计划跨行创业,开始考察新的项目。“回老家潘岗村过年的时候,我看到周边有不少撂荒地,觉得地荒着蛮可惜。国家现在也鼓励种粮。”潘培说,她那时就萌生出种田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贺迎新的认同,他老家在湖北襄阳,父母在当地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
“父母种粮多年,亲身感受到国家对种粮户的扶持,我也亲眼看到了从人力到机械的转变,这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贺迎新说,自己的精力有限,又是“半路出家”,虽然不懂种地,“但能够最终靠链接专业资源来把田种好”。
蔡家榨街道上蔡湾村党支部书记詹旺英不曾想过:这两个没种过地的年轻人能把“动静闹得这么大”。
这对小夫妻请来专人打理家居建材生意,自己张罗种地的事。去年5月,潘培和丈夫找到詹旺英想流转土地。村里老人种不了多少田,青壮年又大多外出务工,撂荒地多了也有火灾隐患,村委会也一直想解决好撂荒地的事。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后,詹旺英便组织村干部带着小夫妻一家家对接农户。
小夫妻的这一想法,起初却并不被农户看好。“很多人觉得我们没种过田,认为我们是那种手上有点钱就盲目投资的人。信不过我们。”潘培回忆。
2022年8月,这对小夫妻流转土地的想法在一个小组取得突破后,村民们看到开荒车队将地里的荒草清洗整理干净。詹旺英说:“其余小组的农户这样一个时间段才相信这两个年轻人是真的来好好种田的。”
小夫妻流转土地种粮的消息在街道传开后,周边多个村湾的村干部主动上门带着他们去看地。接下来,他们又陆续在同联、潘岗、六指田、上蔡湾、团山村、王堰角等村湾流转了8000多亩地。
一周前,农机手李海成和两名同事从襄阳坐车来到黄陂,3辆旋耕机也同时被运到这里。他们将在这里为潘培这对小夫妻的土地进行旋耕作业。“我们合作社是根据实际亩数来安排车辆和人手。不管多大的面积,我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业完。”李海成说。
“这么大的面积,机械化种植很关键。”贺迎新说,他受到父母的启发,决定在种田的每个环节请专业的车队来作业,他将之称作“点单式”作业。
依托父母在老家的资源,贺迎新请来襄阳的专业开荒、犁地和旋地车队,之后又从河南驻马店请来播种车队。贺迎新说:“这些车队都有自己专注的种田领域,比我们专业太多,有他们‘半托管’,是省心又省力。”
早在决定种田之初,贺迎新就算了一笔账:一辆拖拉机政府补贴后大概要十几万元,一天可以作业100亩。这么大的面积,若需要在10天内将一万亩地全部整完,仅犁地就需要10台拖拉机。贺迎新说,如果再添加旋耕机、精播机和收割机,在机械投入上就要超过200万元,“农用机械买回来,一年最多也就用到一两个月,设备维护也需要费用”。
农机手的工资和管理问题也是小夫妻考虑的因素。贺迎新说,农忙时期加起来大概在3个月,当地农机手一天的工资在300元左右,这么大面积至少需要请10位农机手,“每个农机手也不一定可以做好从犁地到收割的所有环节”。
贺迎新和妻子商量,决定像家乡的父母那样,不大量购置农用机械,在犁地、旋地、播种、收割等每一个环节,分别“下单”联系专业车队来进行机械化作业。“农机车队师傅长期负责某一个环节,事情做得精,我也放心。”潘培说,经过测算,每亩地的机械作业费用加起来在120元左右。
小夫妻认准的这种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得到了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蔬菜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杜铮的认同,在他看来,如今农机合作社提供的农事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价格也是合理的,这种模式适合当下规模化种植。
“种田大户需要有社会分工的意识,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杜铮说,随着新一代农民趋向年轻化与信息化,未来农业种植会倾向于从耕到销的全产业链托管模式。
找准模式的同时,这对小夫妻也不忘学习农业知识。每次农机车队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播种播多深?何时播?农机手都会结合当地情况给出建议。在一次次追问中,他们也慢慢变得“懂行”。
爱穿高跟鞋的潘培,将一双双款式各异的高跟鞋束之高阁。“自从种地以后,我就再没机会穿高跟鞋了。”潘培笑说。
小夫妻的那辆黑色SUV,车内车外都沾着泥土,内饰也被晒得老化发黄。他们每天会开着这辆车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查看情况。
“我们不需要完全掌握具体每个环节的耕种技术,但要知道什么季节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细分下去,提前安排好人手和机械。”贺迎新说。
4月22日上午,巡田途中,潘培接到播种车队农机手的电话,立即赶往山下湾的播种现场。农机手播种玉米时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粒播下去后没有被土壤盖住。小夫妻和农机手仔细察看土地后发现,原来是地里残留的种植西瓜用的薄膜导致了播种故障。精播机无法专门将土翻盖,潘培便开始联系所在村湾的大队队长,请当地农户来手工覆土。
事发突然,所在村湾没有合适的人手,潘培又辗转给多个村湾负责人打去电话。由于没有提前预约人手,村湾一时抽调不出人。“种子在外,不仅发不了芽,还非常容易就被鸟儿吃掉,那这三分之一的地就白种了。”焦急之下,贺迎新和潘培一边覆盖着土壤,一边继续拨打着电话。一个小时后,在王中湾村大队队长的协调下,两位农妇答应下午过来覆土,松了一口气的小夫妻继续开车巡田。
将车停在一处田边,他们见农机手横着播种小麦,考虑到这样种植后期还需要开沟排水,潘培又下车建议师傅竖着播种。潘培说,她之所以这样建议,是因为之前“踩过坑”。
小麦是小夫妻最早播种的作物,5月中下旬将迎来第一波收割。然而4月一场大雨,因为田里积水无法排出,眼见着地势低洼处的小麦变成枯草。他们为此伤心不已。
再巡田时,潘培总会格外关注地势和排水问题。“虽然不用亲自下地耕作,但所有的环节都会格外操心,大的方向我得把握好,一些细节也要处理好。”潘培说。
在农作物打药环节,潘培则是亲自上阵。2月初,小夫妻购入了一台“大疆T50”。“小时候看父母种地都是背个喷壶一亩亩打药,真没想到,现在打药会变得这么简单。”潘培感叹。
坐在车里的潘培,时常目不转睛地透过车窗注视路旁的田地,连片黄澄澄的麦田让她心生期待:“只要用心做好管理,尊重种植规律,其余的只是等待时间。”